CCD的結構、工作原理和制造方法
CCD結構和工作原理
CCD每個像素是一個金屬-氧化物-半導體(Metal-Oxidation-Semiconductor, MOS)單元,按制造方法大體上可分為:
l 表面溝道電荷耦合器件(SCCD – Surface-channel Charge-Coupled Device)
l 隱埋通道電荷耦合器件(BCCD – Buried Channel Charge-Coupled Device)
制造方法
表面溝道CCD制造方法:在P型或N型單晶硅襯底上,用氧化方法生成一層厚度約為100~150nm的SiO2絕緣層,再在SiO2表面上按一定層次鍍一層金屬Metal或多晶硅Polysilicon,并引出電極,稱為柵極Gate。襯底上也引出電極。柵極是分立的,氧化物和半導體是連續(xù)的。
隱埋通道CCD制造方法:只是在P-Si襯底和SiO2之間上增加了一層n-型區(qū)(~1μm)。
面陣CCD還要在每列像素之間加上溝阻,示意圖如下(注意,只是為了說明,未按比例繪制):
以上只是示意圖,為了便于說明。實際的柵極電極形狀和水平移位寄存器的布局可能不同。下面是一種實際的形狀結構:
表面溝道CCD工作原理:
1. 勢阱的形成
a. 在柵極和襯底之間加正偏壓之前,P型半導體中的空穴(多子)的分布是均勻的
b. 當柵極施加較小正電壓UG時,在電場的作用下,柵極下P-Si中的空穴(多數載流子)在電場的作用下,向襯底移動,金屬氧化層和P-Si界面下只留下不能移動的帶負電原子,形成耗盡區(qū)。
c. 耗盡區(qū)對電子來說,是一個勢能很低的區(qū)域,若注入電子,電場則吸引它到電極下的耗盡區(qū),由于絕緣層和電場的存在,注入的電子會被束縛在這個區(qū)域內,實現電荷的儲存。這個區(qū)域就稱為勢阱。
d. 當UG大于某個閾值Uth時,電場強度高到足以將半導體內電子(少子)也吸引到SiO2和P-Si界面附件,形成一層極薄但電荷濃度很高的反型層(溝道),即深度耗盡狀態(tài)。
當UG>0時,如有自由電子進入勢阱,耗盡層高度和電勢隨電子數量的增加而減小,使電場變弱,勢阱變淺,當電子數量達到一定程度,電場不足以束縛電子,因此勢阱的電子容量是有限的,這個容量就是CCD的關鍵參數:像素滿井容量。
像素滿井容量(Full-Well Capacity)
滿井容量與柵極電壓UG、絕緣層電容Cox、柵極面積Ad和P-Si摻雜濃度相關:Q=Cox×UG×Ad
Greateyes內真空相機 GE-VAC 1024 256 BI UV1,像素滿井容量為500ke。滿井容量高,則動態(tài)范圍大。
1. 電子的產生
l 光子進入襯底時,會因光電效應產生電子-空穴對,電子因電場的存在,被吸入勢阱,被儲存起來,而空穴則被排斥到半導體襯底的底部。一個勢阱收集到的若干個光子產生的電荷稱為一個電荷包。
光電子的數量與光子的能量、光強和照射時間成正比。而同一種材料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不一樣,不同波長的光穿透能力不同,因此,不同能量,也即不同波長的光子產生的光電子數量不同。光電子數量與光波長的相關性的性能指標是量子效率。
上述內容由我司Jerry Huang 整理收集,僅用于知識的分享和共同學習,未經過同意不得擅自轉載。